日志样式

衡阳网站建设费用明细(农民生活彩铅画)农民美术作品,

在别人看来,农民画画可能是不务正业,但在三江侗族自治县,却是致富的秘诀日前,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首展在中国国家画院举办,共展出209件画作,我市农民画作品占此次展品的半数以上其中,在展出的三江农民画中“唱主角”的,正是近来热度颇高的长卷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。

这幅长卷为何能受到专家和观众的青睐?又展现了怎样的民族文化?8月28日,记者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,听主创人员分享创作背后的故事。

在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农民画工作坊,主创人员在集体创作长卷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三江四海 万物通达三江,因何得名?有一说是融江、溶江和浔江三条江在此交汇,滋养出桂湘黔三省区交界的“世外桃源”,故名“三江”。

无人机镜头下的三江口河段(龚普康 摄)记者来到老堡乡三江口河段,穿越云海,登高远眺,三江交汇的壮美风光尽收眼底船在水中游荡,思绪也在游荡“浔溶江口锁寒烟,老堡孤洲夜泊船”,康熙年间怀远县举人侯养瑞的诗歌不断在耳边回响。

而这一幕,经几笔勾勒,便跃然纸上,定格在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的画面开头。

长卷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“江水浩浩荡荡、向前奔流,寓意财源广进、生生不息”主创人员、三江侗族自治县美术家协会主席陈玉秋介绍,长卷整体长4.88米、高0.48米,其中画心长2.68米整幅长卷由5个部分组成,画面从左至右,依次为奔流不息的江水、侗寨之中的风雨桥、鼓楼之下的多耶、寨门之前的拦路歌以及郁郁葱葱的茶园,呈现出层次分明、远近相宜的山水画卷,绘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家园。

在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中,侗族群众身着盛装,表演拦路歌何谓财源茂盛达三江?在市文联主席黄才强看来,“财源”既是财富,又是水源,还是“才源”,指代的不仅是我市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产业发展,还有生态文明和民族风情。

“茂盛”一词本是形容植物,在这里意指万物如同植物繁茂盛放,在三江四海之内,皆通达无阻浔溶交汇三江口,百节缤纷入眼忙;鼓楼福桥连画廊,千年侗寨美山乡芦笙多耶欢情舞,大歌声声感恩党;茶岭飘香传万里,财源茂盛达三江。

正如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迅、县文联主席荣任根据此画创作的小诗所说,从深山侗寨里走出来的人们,用明亮的色彩,描绘着劳动的心灵图景,张扬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陈玉秋说,此次选择以红、蓝为主色调进行创作,就是想用中国红呈现喜庆热闹的民俗风情,用侗族蓝展现民族团结的美好景象。

这既是他们的“手中画”,又是他们的“心里话”

陈玉秋在创作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。画随情走 笔绘天地聊起这幅长卷,主创人员、80后农民画家荣雪莲也有“心里话”要说。

主创人员讨论三江农民画作品荣雪莲从小在侗寨中长大对她来说,创作《财源茂盛达三江》不是在追求高不可攀的艺术,而是在向世人展现她最熟悉的风土人情白天干完农活、哄完孩子睡觉,晚上放下锄头、拿起画笔,从乡土里“种出”农民画,这是荣雪莲与这幅长卷的相处之道。

为了赶上广西农民画创作精品巡展,5名主创人员夜以继日、埋头耕耘,用10多天的时间交出了亮眼画卷“画困了的时候,我们就会轮流趴桌上眯一会,然后喝几口浓茶继续作战”荣雪莲说,寨子里的山水风情是他们的灵感源泉,时不时就会钻进梦里,又借由画笔跳到纸上。

三江农民画家正在进行集体创作创作进程过半,好不容易有了几分模样,大家却总觉得画面里缺了点什么“是风雨桥上少了人!”荣雪莲想起在风雨桥上凑热闹、看斗牛的儿时片段,赶忙和伙伴们讨论了起来在三江,逢水必有桥,逢寨必有楼,风雨桥、鼓楼是侗族的标志性文化符号,承载了太多侗族人民的记忆。

民间有句俗语,“风雨桥上走一走,幸福长长久”,说的就是少数民族群众对美好愿景的深切期许

主创人员正在勾勒线稿同为主创人员的80后农民画家陈美美,对此更是感触良多陈美美的出生地是林溪镇平岩村,也是程阳八寨景区的所在地小时候,父母在外地打工,她和姐姐跟着家里的老人生活,一年到头都盼不来一条新裙子。

如今,程阳八寨打响了名气,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“旅游饭”,陈美美的父母也成了景区民俗表演人员,在“家门口”就能实现就业增收画随情走,笔绘天地在荣雪莲和陈美美的眼中,故乡从未褪色,一年四季就好像被时光打翻的缤纷颜料倾泻在山水间,每一分钟都用新的画面改写着前一刻的旧容。

她们用带着“泥土味”的画笔,描绘着劳作生产的所见所闻,记录着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今年7月,荣雪莲、陈美美的2幅农民画作品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,并进京展出,创下柳州历史最好成绩我画我心 我画我行农民画,自田野中诞生,在乡土中成长,往往嬉笑怒骂、朴拙率真。

“三江农民画相较于其他农民画,在内容、材料、色彩、表现形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”陈玉秋表示,三江农民画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:“随心所欲”的题材选择,“天真烂漫”的画面处理,“毫无道理”的色彩构成,全方位多角度的视点,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民族民间文化内涵。

这种民间美术的雏形,诞生于侗族群众之中他们在农闲时折木为笔,用蓝靛、锅灰、黄泥等做颜料,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,画在墙壁、纸张或侗布上,美化生活,自娱自乐陈玉秋说,在内容方面,三江农民画家除了画自己的生产生活,更多的是画民族文化故事传说,具有极强的地域色彩。

在材料方面,蓝靛、锅灰、黄泥等取自天地的颜料,至今仍被运用在三江农民画中在色彩方面,三江农民画大都没有色彩的过渡,靠的是不同色块间剧烈变化形成的强烈对比,这与侗族服饰和刺绣的配色原则,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表现形式方面,三江农民画秉持“我画我心,我画我行”的理念,往往随意奔放、拙中藏巧。

“拿起锄头是农民,放下锄头是画家”,这样的场景正是许多三江农民画家现实生活的写照对他们来说,长时间作画,更需要一份静气毕竟,时代机器隆隆作响,只有耐着性子的人才能听到原标题:《农民变身美术家,看她们如何用巧手描绘新生活》。